当前位置:首页 |
|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。回溯过往,浙江人防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一路披荆斩棘,克服万千困难,几代人的接续努力,才铸就了今天坚不可摧的“护民之盾”。
9月16日,由浙江省人防办组织的“忆党史、担使命、铸坚盾-建党百年人防成就媒体采风行”主题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来自新华网、浙江日报、天目新闻、浙江电视台等2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,组成2路媒体采风团,集结出发,他们将在三天时间走访浙江境内6个市、县,实地参观14个人防项目,深入群众、深入现场、深入基层,与各地人防一线的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展开对话交流,以行进式、体验式、见闻式报道,深度挖掘、生动讲好“浙江人防故事”,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现新时代浙江人防高质量发展的新做法、新亮点、新经验。
杭州:高质量打造人防“重要窗口”
回溯杭州市人民防空发展历程,其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,与时代同呼吸,与祖国共命运,为国强防,为民铸盾,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、新进步。
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,杭州人防聚焦聚力高质量现代化发展,围绕“数字赋能、人民至上”的理念,利用大数据实现人防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,实现人防与城市建设、经济建设、公共安全融合发展,构建与国家安全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人防体系,奋力打造展现“重要窗口”头雁风采的人防样板。
数字赋能,人民至上。成绩的背后,是杭州人防高质量发展的铿锵前行、步履不绝。
升级之旅:数字赋能,驱动人防治理现代化
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蓬勃兴起,引领着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崛起。立足杭州,人民防空又将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?
近年来,杭州市人防办依托“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”的杭州“城市大脑”平台,在获取运用数据、提高防护能力等多方面积极探索,为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走进玉皇山人防地面指挥中心,一张数字大屏映入眼帘,上面悉数展示着辖区内所有的防空地下室、防空警报设施和区域重要经济目标单位等基础信息。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维码,他说:“这就是我们新推出的‘民防码’,在临战状态下,市民只需要手机APP扫码,即可显示附近一公里以内的人防掩蔽点,并且自动生成最佳疏散掩蔽路径,实现战时人员智慧精准疏散,进一步提升人民防空应急应战能力。”
而这背后,依托的就是杭州市人防数字驾驶舱平台的搭建,将人防相关信息数字化导入用“智慧大脑”系统,分析辖内人防设施整体分布情况,集成智慧精准疏散系统,有效破解区域配置不合理、防护能力不均衡、平战转换工作量不明晰等问题。
据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杭州市人防聚焦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,把数字化贯穿行业发展全过程,加快建设人防数字化管理场景,推动人防工程、疏散场所、人防警报、重要经济目标单位、专业队伍一网统管、可视可控,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,推进市人防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模块和智慧人防系统在战时防空、平时服务和应急支援的应用。
民心之路:创新方法,优化布局宣教新地图
人民防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?国内外各类战机模型、新老电台和人防警报、应急装备等实物长什么样?在“杭州百年防空史展”,这些都可以找到答案。
在杭州市上城区四牌楼38号的防空洞内,正在举办“学党史、铸金盾——杭州百年防空史展暨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展”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人们深入到一段首次对外开放的,长约600米、总面积逾4000平方米的早期坑道中,近距离参观人防工程内的结构、设施及功能,体验当年前辈修建人防工程的艰辛,了解人民防空的发展历史。
人防工程只有主动融入百姓生活,才不会被人遗忘。从过去的避暑纳凉点到如今的百年防空展馆,转瞬间,四牌楼38号早期坑道俨然成为人防宣教阵地建设的生动载体,有力证明了“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在哪里,人防宣讲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”。紧抓人防宣传教育场所建设,杭州市人防办着力推动实现市本级、区县(市)、镇(街道)宣传教育场所全覆盖,并全力建设市防空防灾教育馆,形成了多点网络状的宣教体系。
不仅如此,为了增强市民百姓人防意识,把“安心安全”植入百姓心中,杭州市人防办还深入推进人防宣传教育“五进”规范化、体系化,市本级和区、县(市)党校每年组织对近600名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人防宣传教育;制定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人民防空教育的通知》,推进人防宣传教育进学校工作的力度,每年有4万余名小学生、10余万居民接受防空防灾知识教育。
融合之道:服务大局,拓展综合性防空工程
在杭州,以指挥部为核心,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,防护片区为重点,地铁站点和人防综合体为节点,核心地下防护设施为枢纽,人防结建工程和普通地下空间为支撑的城市整体防护体系基本形成,平战结合,正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群山耸峙,烟雨空蒙,一场雨后的临安区昌化镇后营村越发清丽秀美。“临安山区是过去实行‘小三线战略’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,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、便利的交通枢纽、丰富的物资储备,具备推进人防示范性疏散基地建设试点的先天优势。”杭州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,选址后营村,正是基于“未来村庄”的布局谋划,实现人防工程与未来村庄同步建设,更深远地推动人防末端防御体系的完善。
在这里,一个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的人民防空疏散基地,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,基地内水、电、煤气、网络等生活设施齐全,战时设置有疏散指挥区、接收安置集结区、人员安置区、物资储备区、医疗保障区和运输保障区等六大功能区,对接安置杭州主城区疏散人口,可规划安置人数2000人。
“新建人防工程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,实现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的优势叠加,从而打造平战兼顾的‘地下长城’,真正履行‘战时防空、平时服务、应急支援’的重要使命任务。” 杭州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。
以始版桥未来社区为例,在满足人均人员掩蔽面积2.5平方/人的基础上,实现地下空间全兼顾,该未来社区人防建设面积总体可达约21.6万方,超过未来社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50%以上,创造单个区域人防兼顾面积新高。
深度融合更体现在了规划引领上,杭州市人防办组织完成了《控制性详细规划人民防空设施配置标准》(DB33/T 1079-2018),大力开展人防设施专项控制规划编制工作,86个单元控规人防专篇市政府已批复,187个单元控规人防专篇均已完成评审,推动人防设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空间落地,为形成平战结合、功能配套的城市防护工程体系夯实了制度保障基础。